10月19日下午,“书海拾贝”交流会在图书馆嘉书咖啡厅举行,来自各学院的27名新生代表到场。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甘霖、副馆长张柱红以及文献借阅部、技术保障部、资源建设部、综合办公室等部室的馆员参加交流会。交流会由馆员曾嵘主持。

交流会围绕电子资源推介及文献借阅服务常见问题展开。文献借阅部贾玉丹老师介绍了馆藏的分布与服务、借阅的途径与规则,她就同学们在借阅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技术保障部杨肖老师就图书馆公众号的座位预约、检索技巧、图书借阅续借、荐购、研讨室预约、电子资源获取等功能进行了现场演示操作。
在自由分享环节,同学们踊跃分享个人读过的好书、读书过程遇到的困惑以及对图书馆的建议,馆员老师就同学们的疑问进行了详细解答,师生交流氛围和谐融洽。
来自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的田绮月同学推荐了《月亮与六便士》,她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从成人角度看,‘便士’和‘月亮’分别象征着金钱和理想。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事业有成、家庭和谐,但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稳定的生活,追逐艺术,最终实现了画家的梦想。”她希望这本书能鼓励大家勇敢追梦。一位同学分享了自己从初中到大学的阅读经历:“我比较喜欢阅读小说,初中读余华老师的书比较多,比如《活着》,高中阶段则比较喜欢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百年孤独》也有涉猎但是较难读。”针对这位同学阅读过程遇到的问题,张柱红老师提出了建议:“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开展阅读。网络上整理好的人物关系图、专家对于书中内容的分析解读等,都有助于我们理解。”
公共管理学院的梁双玲同学分享了她在图书馆遇到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天我来图书馆看书,看到几本农业相关的书,这些书的封面由牛皮纸制成,书中不少内容都是手写体,主题集中在蔬菜发育、生理以及栽培技术。”因为好奇这本书的年代,她专门查询得知是七十年代出版。“这书比我爸妈的年龄还大。”她备受震撼,也对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张柱红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我非常喜欢读书,也经常看图书馆公众号上发布的师生撰写的书评,大家提到的《活着》《月亮与六便士》《解忧杂货铺》这些书我都看过。”张柱红谈到,同学们进入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的读书计划,一周、一个月或者一年内要读多少书、要读哪些书;读完书可以记下感想,让阅读留下痕迹,从书中收获更多;在书目的选择上,要反复阅读经典书籍。“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反复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我们思考人生的一个过程。”他欢迎大家向图书馆公众号投稿写书评。

分享结束后,甘霖老师总结讲话,他对同学们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大家一定要利用好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可以让我们与先贤对话,与文明对话,与历史对话。其次,他呼吁同学们共同建设好图书馆。图书馆不仅是馆员的图书馆,更是每一个华农人的图书馆。甘霖说到,学校给图书馆的定位是狮山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坐标,这是极高的荣耀,我们一定努力建设好图书馆,也欢迎同学们对图书馆提出建议。
文字作者:杨梦 徐迅 唐增增
图片作者:唐增增
审 核:张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