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湖新闻网推出了《十字花科“科长”刘后利:中国油菜科学的奠基人》一文。今年1月,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图书馆捐赠了刘后利先生的藏书及手稿,我有幸参与了手稿的整理和数字化工作。
先生的手稿,字里行间透露出为学、为事、为人的高山之风,令我等小辈无限敬仰。
小心翼翼翻阅刘后利先生的资料,涉及科研与教学的各式文件手稿。与教学相关的手稿则占了极大比例,包括教学计划、教材书稿、课程试题等。
1980年,学校决定由先生主持筹建植物遗传育种专业。在一封泛黄的信纸上,先生总结了1986年以来的教学情况。
图 刘后利先生部分手稿
在文中,刘后利先生提到了教学方面的改进。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加强了第一外国语(英语)的教学,要求达到说、听、写、译四会的基本要求,显著地提高博士生的英语水平,从接待外宾和参加国际会议中明显表现出来。第二外国语则由学生自选法、日、俄等国语言,只要求达到阅读和翻译。第二,加强了基础学科和现代实验技术(如植物生物化学、植物胚胎学、细胞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的教学,切实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从而使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得以接触学科发展前沿。第三,把开设研究生的专业课和选修课制度化,把有关学位课程如遗传学专题、育种学专题,和逐步开放的选修课程如作物遗传育种文献选读、作物起源和进化以及每周定期举行的学术讨论,分别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教学计划保证教学大纲的实施……”
先生仿佛就在眼前,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殚精竭虑,再三斟酌,在手稿上圈圈点点,一字一句。
为了使学生能够与国际学者更加通畅地交流,具备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先生慧眼如炬,在文中强调了掌握第一外国语的重要性,并指出研究生自身需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好现代实验技术,为开展专题研究做好准备。
接着,刘后利先生以油菜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举例,回顾了1986-1992年间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
“已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的有7人,其中2人已提升为副教授,1人拟越级提升为教授;4人均分别为所在单位的学术负责人,有2人已是国家攻关课题的组长和副组长,6人已先后出国参加协作研究或参加国际会议。硕士研究生共有28名,另有研究生班25名。前者已完成硕士论文的有24人,后者先后返校参加论文答辩后授予硕士学位的有12人。继续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有11人。这些同志已学有所长,并能在各自工作的学术领域里施展才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先生始终探索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由先生创建的华中农业大学油菜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是国内开展油菜遗传改良研究与应用最早、科研实力最为雄厚的研究队伍,引领了油菜产业的三次重大变革。
正如刘后利先生自述的那样,“在有限的岁月中,我心甘情愿地作一个‘老黄牛’。”
刘后利先生站在中国油菜事业的起点,将接力棒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将油菜的种子播种至世界各地,使遍地开满金色的油菜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参考文献:
[1]刘后利.为祖国为人民争分夺秒地奋斗终身[J].高等农业教育,1985,(03):33-34.
内容整理丨杨未茜
图片丨杨未茜
审核丨夏仁 张柱红